锂云母回转炉焙烧工艺是锂云母提锂过程中的关键环节,其目的是通过高温焙烧使锂云母中的锂元素转化为可溶状态,以便后续浸出提取。以下是该工艺的详细介绍:
锂云母特性:锂云母是一种含锂的层状硅酸盐矿物,其化学式为 K (Li,Al,Fe)₃[Si,Al]₄O₁₀(OH,F)₂,锂含量通常为 1.0%~3.5%。由于其结构稳定,锂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晶格中,难以直接浸出。
焙烧原理:通过高温(通常 500~900℃)焙烧,破坏锂云母的晶格结构,使锂元素从晶格中释放出来,同时与添加的焙烧助剂(如硫酸、纯碱、石灰石等)反应生成可溶性锂盐,为后续浸出奠定基础。
破碎与磨矿:将锂云母矿石破碎至一定粒度(如 < 10mm),再通过球磨机磨细至粒径 80% 小于 0.074mm,以增加反应表面积。
配料:根据焙烧工艺要求,添加适量的焙烧助剂。例如:
硫酸焙烧:添加浓硫酸(用量为矿石质量的 10%~20%),使锂转化为硫酸锂。
纯碱焙烧:添加纯碱(Na₂CO₃,用量为矿石质量的 15%~30%),生成可溶的锂酸钠。
石灰石焙烧:添加石灰石(CaCO₃,用量为矿石质量的 30%~50%),在高温下生成硅酸钙和可溶的锂盐。
设备结构:回转炉是一个倾斜的旋转圆筒,通常由炉体、支撑装置、传动系统、燃烧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组成。炉体长度与直径之比为 10~20:1,倾斜角度为 3°~5°,转速为 1~5r/min。
原料与助剂混合后从回转炉的高端加入,在炉内随着炉体的旋转向低端移动。
炉内分为预热段、焙烧段和冷却段,通过燃烧系统(如天然气、煤粉、重油等)控制各段温度。
例如,硫酸焙烧温度一般为 250~300℃,纯碱焙烧温度为 800~900℃,石灰石焙烧温度为 850~950℃。
冷却与破碎:焙烧后的产物从回转炉低端排出,经水冷或空气冷却后,破碎至一定粒度(如 < 5mm)。
浸出:将破碎后的焙烧产物与水或稀酸(如硫酸、盐酸)混合,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进行浸出,使可溶性锂盐进入溶液。
固液分离:通过过滤、离心等方法将浸出液与残渣分离,残渣可进一步处理或丢弃,浸出液则进入后续提锂工序(如沉淀、萃取、吸附等)。
焙烧温度:直接影响锂云母的晶格破坏程度和锂盐的生成。温度过低,反应不充分,锂浸出率低;温度过高,会导致矿石烧结,降低反应表面积,同时增加能耗和设备损耗。
焙烧时间:足够的焙烧时间是保证反应完全的关键。时间过短,锂元素未充分转化;时间过长,不仅增加能耗,还可能导致产物过烧。
助剂用量:助剂用量需根据矿石性质(如锂含量、杂质成分)和工艺要求精确计算。用量不足,锂转化不完全;用量过多,不仅增加成本,还可能影响后续浸出和提锂。
炉内气氛:某些工艺(如纯碱焙烧)需要在氧化性气氛中进行,以促进反应;而硫酸焙烧则对气氛要求不严格。
原料粒度:原料粒度越细,反应表面积越大,越有利于焙烧反应的进行,但过细会增加磨矿成本和设备磨损。
回转炉需采用耐高温、耐腐蚀材料制造(如高铬镍合金、耐火砖等),以适应高温和腐蚀性介质。
配备完善的温度、压力、转速等监测和控制系统,确保工艺参数稳定。
硫酸焙烧产生的含硫尾气(如 SO₂)需通过脱硫装置(如石灰石 - 石膏法、氨法)处理,达到排放标准。
纯碱焙烧产生的 CO₂尾气可回收利用,如用于生产碳酸氢钠。
浸出残渣中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,需进行无害化处理(如固化、填埋)或综合利用。
低温焙烧技术:研发新型焙烧助剂或催化剂,降低焙烧温度,减少能耗,如采用氟化物助剂或微波辅助焙烧。
绿色环保工艺:开发无硫、低污染的焙烧工艺,如纯碱 - 石灰石混合焙烧,减少尾气排放。
资源综合利用:在焙烧过程中同时回收锂云母中的其他有价元素(如钾、铷、铯等),提高资源利用率。
智能化控制: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回转炉焙烧过程的精准控制,提高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。
总之,锂云母回转炉焙烧工艺是锂云母提锂的核心技术之一,其工艺选择和参数控制直接影响锂的回收率和生产成本。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,对锂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,该工艺也在不断优化和创新,以适应绿色、高效、低成本的发展要求。